close

  ■本報記者 彭薇
  小趙是閔行汽輪小學五年級學生,如今,他在學校午餐吃啥、選了哪些興趣課、愛讀哪些課外書、體質指標怎麼樣等情況,小趙父母都能從家裡IPTV數字電視中看到。打開電腦,登錄學生電子檔案個人門戶網站,還能隨時查看孩子的成長信息。
  這是閔行區依靠大數據進行的教育轉型實踐的又一新探索。
  在信息化助力下,無論對家長還是對老師,孩子的成長不再是枯燥的分數,而是全面成長的軌跡。
  多維度成長檔案導向多元評價
  “以前評價一個學生的表現,更多地看期末考試分數和老師的學期評語,並不十分客觀和科學。”在閔行區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張中濤看來,學生們在校園一天天學習和生活,無論是班級還是學校,從來不缺整體的記錄,可是對孩子個人而言,成長數據卻是一天天地流失了。
  蓄起一個“數據池”,突破點就在教育信息化。兩年前,閔行區開始探索依托網絡平臺系統,為每個學生建立電子成長檔案。為了搜集數據,學校為每個學生髮了一張電子學生證,抓取和記錄孩子日常行為數據,並能在系統內自動生成各種數據統計圖表。
  有了大數據支撐,學生成長躍然於電子空間。去圖書館借了哪些書,參加了哪些社團活動,運動會上拿了什麼名次,只需刷一下電子學生證,這些記錄都能記錄保存。閔行區學生電子成長檔案內容也是多維度,包括身心健康、學業進步、成長體驗、個性技能,設立了14個一級、38個二級、53個三級數據採集指標。
  對學生的成長記錄從紙質文本轉為電子檔案,教育理念和評價方式也在悄悄轉變。閔行區教育局局長王浩說,對每個學生來說,這份電子成長檔案就是一張全面的綜合素質動態發展圖,老師和家長能更直觀地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和潛在問題,再有的放矢引導。有了身體素質、學業成績、社會實踐、公益活動、閱讀信息等數據,評價體制導向從單一分數轉向多元評價。
  “電子書包”改變學習方式
  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轉型發展,還影響到課堂教學,為學生創立“私人定製”的數字化學習空間。
  打開百度,搜索“一天一招”,閔行中學化學老師戢軍勇用了近6年時間,積累形成的“化學圖書館”展現眼前。 下轉◆7版(上接第1版)這個訪問量已超過20萬的“微圖書館”是一個龐大的資源庫,基礎化學的課程視頻、化學計算題分析、食品化學的添加劑問題、“擬人化學”是怎麼回事……既有資源整合,又有原創教學;既有純學科知識,又有社會現象的拓展。戢老師說,希望將學生的“電子書包”裝得更豐富些,將知識的觸角伸得遠一些。
  戢老師所說的“電子書包”,是閔行區開發的一個強大的數字化學習系統,目前有65所學校參與試點,成了全國最大的數字化學習實驗區域。這個數字化平臺延展、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時空。英語課上,寫作在線軟件深受學生歡迎,系統自動評分糾錯,學生反覆修改,系統即時給老師提供統計數據,教學效率大幅提高;數學課上,學生用數碼筆在平板電腦上做隨堂練習題,老師可以全程觀察每個學生的做題進度和問題所在,及時輔導;地理課堂嘗試用地圖軟件,師生身臨其境地探究“黃河沿岸城市的分佈特點”……
  當然,數字化學習與傳統課堂並不衝突,而是讓學習變得更加多姿多彩。閔行區教育學院副院長王永和認為,數字化學習幫學生建立了學習資源庫,有微課程、習題庫、音視頻等,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裡,學習無處不在,變得更自主和個性化。有了即時形成的數據,教師更能因材施教。
  信息化讓教育管理尋找缺位
  教育大數據對教育管理者來說,還提供了“第三隻眼”——不是憑印象,而是用客觀數據說話,發現教育管理的缺位。
  閔行區有40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,每年還平均新增10所學校。按照傳統方式,對各所學校的管理往往更註重於學業和教學,其他方面的統計則比較零星。而通過數據的專業解析和深層挖掘,可以找到教育管理中的潛在問題。或者對已經發現的一些教育問題,通過數據佐證找出癥結。
  目前,閔行區已經開發試用教育資金管理軟件。每一筆資金、預算使用後,都會形成數據分析:如在科技教育方面花了多少錢,成效如何,和學生科技普及教育的整體水平到底是怎樣的關係等。教育資金使用的方方面面都實時產生,監督資金是不是管好了,錢有沒有花在該花的地方。
  對閔行區每所學校來說,教育管理更加精細化:將“大數據”分解成一個個小數據,從學生全面發展、教師專業發展、學校特色發展等方面也能發現教育管理當中存在的問題,讓管理更加科學與人性化。
  (原標題:閔行用“大數據”串起學生成長軌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c21hciqc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